首页 国际新闻正文

新加坡的"娘惹”,到底是什么人,和我国有什么渊源?

热门资讯网 国际新闻 2021-10-09 15:06:22 0 0


首先,峇峇、娘惹主要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专用的称呼。专指华人与当地原住民,主要是马来人通婚后生下的下一代混血儿。男孩叫峇峇,女孩叫娘惹。

其次,峇峇、娘惹主要是指15世纪初来马六甲、新加坡和印尼一带的中国明时的移民与當地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后裔。统称土生华人。也叫海峡华人。

从根源上说,一般认为他们的祖先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人。

相传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每次都会有人留下。最后一次出洋并死于海上后,驻扎在马来半岛上的大明军队留下来,与当地马来人和其他土著通婚后,所生的子女。男的称为“峇峇”,女的称为“娘惹”。这些落地生根的华人后裔,一般聚居在马六甲,槟城,新加坡。其实,应该说郑和船队留下的人只是峇峇娘惹祖先的一部分。实际上,早在此前或同期即有从中国广东,福建等地来南洋谋生的华人。尤其在元末明初,国内战乱频仍,许多人流离失所,被迫下南洋。据说其中还包括长期在中国居住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同时传说,华人最早到南洋的可追溯到唐宋。这些人中与当地人通婚后,也应是其祖先的一部分。

他们做为海峡华人以别于后来的传统华人。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地区人口数量超过这些地区本身的容养能力。故而广东,福建等地兴起下南洋浪潮。引发众多人逃离。

当年以罗芳伯为首的一批华工在印尼曾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国号为兰芳大总制共和国。罗芳伯担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此后罗芳伯及其继任者同当地土著携手平息土匪海盗。抵抗西方殖民者入侵达百余年。他们建立民立共和制,努力发展建设国家,影响很大。罗芳伯曾派人回国觐见乾隆皇帝请求称藩,把国家所占据的西婆罗州纳入大清版图,变成藩属国家。但清王朝看不起这些下南洋的流民,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兰芳共和国虽最终被荷兰殖民者吞并消亡,但也写下了华人在南洋奋斗发展的辉煌历史。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自清及民国下南洋的人越来越多。孙中山先生就曾旅居新加坡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

近代下南洋的华人均因生活所迫在当地做苦力。有很多在马来西亚等地的锡矿做劳工,有的在印尼的金矿做劳工。也有的在各地的橡胶园务工。还有一部分养猪种菜或做小贩,推车挑担沿街售卖食品和其它东西。可以毋庸置疑地说华人在南洋这块土地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际上,南洋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这一专门称谓。是专指最早来于中国的华人,以区别于被称为传统华人的后来者。这些人己在此地落地生根多代。他们与当地土著出生的混血后代被称为峇峇娘惹。峇峇、娘惹虽远离中国本土,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孝道、讲究礼节。在文化、习俗上遵崇中国传统。他们把当地的语言、服饰和饮食习惯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迄今他们仍保留着华夏民族的文化特征,也汲取了当地马来族的文化,习俗。不论是语言、饮食、服饰还是婚嫁仪式,都表现出中马文化融合的特征。尤其在饮食和服饰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其独特的各式各样的娘惹美食成为峇峇娘惹文化的一大特色。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在当地出生的混血儿大多已不会说汉语,有的已改用英语。或我们根本不懂的一种综合中国福建方言与马来语的混合式语言,被称为峇峇话。如今这些人己融入当地民众中。从语言上说在公共场合与当地人一样,大多说英语。华语己逐渐淡化。除非专门学习华语。至于国内的方言多早已丢失。

据我在新加坡接触到的一些华人朋友讲,即使当地华人间用华人方言交流也並非全都能懂,因为有闽南话,有广东话,仅广东方言就分为粤语,潮汕话,客家话等等。在这里,中国话或华语的概念並非专指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它同时涵盖了广东话,闽南话等方言。所以如果用普通话与他们交流,这是绝大多数无论来自何方的华人都懂的华语。平时当地华人除非彼此方言相近,才用方言。但大多数是老年人。而且並非华人都会说普通话。偶遇一些年岁大的老大娘,想和你交流。但她的方言我们一句不懂,所以也无法交流。但南洋华人的中国习俗和节日却保留得很好。应时到节都会以传统的方式去纪念。像阴历七月十五,八月十五,正月十五,春节,清明节,还有那些在中国家乡祭拜的各路神祗的节日。到时候在新加坡的大街上都会看到彩旗和标有祝语的横幅。街边草丛边上到处会看到华人放置的糕点,水果,香烛等贡品。有的地方甚致会组织文艺演唱活动。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当地华人都会按习俗,烧香焚纸,会看到在政府设置的专门烧纸的大铁炉前不断有人前来烧纸钱,冥币等。超市到时会供货滿滿。夜晚偶尔还会看到几辆彩灯耀目,彩旗飘扬,敲锣打鼓的彩车从街上驶过。以示恭庆。这时有的庙宇要在庙里搭台唱戏。随便观看。有的要连唱几天。不知是从何处请来的戏班子。但那都是南方的地方戏,虽是中国古装,戏文唱腔我们北方人却一句不懂。只能自己分析。台下一众华人,老人居多。你根本分不清谁是传统华人,谁是峇峇娘惹的后代。曾见几位老人每天都坐最前边,听得津津有味。好奇地问她听得懂吗?她说懂啊。但明显感到年轻人几乎没有。偶见年轻夫妇带孩子在供奉的佛像前烧几烛香,朝这边的戏台扫几眼就离去了。

实际上在南洋,峇峇娘惹除了这称呼还在,在现实生活中早己边缘化。没有人专门以此去指认或自称。我接触过一些当地华人。他们都已是几代居住于此了。没人称自己是海峽华人的后代,更没有说过邻居谁谁是峇峇娘惹。甚致在和他们聊天中就从未涉及过这个话题。所以在任何公共场合你都体会不到他们的存在。更无法从服装和肤色上加以区分。公开场合要么说华语普通话,要么说英语。只有极少数老年华人,一般是些大娘。才会在自己的熟人中说些华语方言。除了去熟食中心堂食,可以在宣传窗上看到娘惹菜或娘惹糕之类的标注外,己区分不出来了。而且由于信仰和习俗等原因,现在华人和马来人及其他土著和种族的人通婚的不是很多。即使结婚后生的孩子一般也没有人专用峇峇娘惹来称呼的。据说他们一般都是内婚或与华人通婚。很少与马来人通婚。在新加坡由于华人占比很大,所以他们各方面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在马来西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已融入了当地的民族。

顺便说一下。当年下南洋的人中,确实有一些官差或商人及其后代发达了。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还留有一些峇峇娘惹大户人家的宅院。这些发达了的峇峇娘惹绝非是一般的富有,而是非常富有。其生活之豪华令人叹为观止。那建筑很多都保留了中国的元素。现在有的已成了专门介绍娘惹文化的博物馆供人参观。新加坡也有类似的展览馆。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下南洋的华人都是一般百姓。

新加坡今天成为南洋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自先总理李光耀先生带领一干精英创建国家后的事。其建国前的民众生活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那些经历过旧时代的人有些虽年岁己高,但还存在。他们身上仍留有旧时代生活的烙印。即使现在,仍能见到一些年迈的男女终生未婚。他们或年轻时随父母漂洋过海来此,或在此地出生。但都为了谋生,挣钱养家。错过大好年华。孤身终老。你也无法分清他们是不是峇峇娘惹的后代。因为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证明峇峇娘惹的后代都是有钱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峇峇娘惹这一族群逐渐式微,成为历史。


(原创)

2021.10.9.

版权声明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热门资讯网本站立场。
若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lankao5.com/news/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