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百科正文

上海人,每天都想在咖啡里沉沦

热门资讯网 生活百科 2022-03-26 23:34:43 0 0

有人说,一座国际化城市的商业、文化、消费概况,看咖啡馆数量就能略知一二。

而根据央视财经数据报道,上海现在拥有超过8000家咖啡馆,是全世界咖啡店数量最多的城市。《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显示,上海咖啡馆数量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地,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上海人有多喜欢咖啡?最近,就有#上海 我要买咖啡#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疫情之下,咖啡也是上海人的生活必须品。

徐峥老师的电影《爱情神话》,也把上海人对咖啡的喜欢融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中,老白和李小姐看完话剧一起喝咖啡、老白儿子白鸽在咖啡馆打工,就连「弄堂哲学家」小皮匠,也有固定的咖啡时间。



曾经中国最早的西餐烹饪书《造洋饭书》,其中也提到了咖啡,提到洋人饭后饮咖啡助消化。到了1946年时,上海已经开了近两百家咖啡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上海与咖啡的渊源了。

历史上,上海因租界华洋杂处的特殊原因,人们接受西方文化的速度极快。自1843年开埠以来,西方的商品就不断被这座城市吸纳进来,咖啡就是其中之一。

19世纪50年代,英国药剂师J. Lewellyn将咖啡带来了上海,在花园弄 (今南京东路) 的药店老德记药房出售。把咖啡当作 一种「止咳药 」售卖,因此当时的上海人称咖啡为「咳嗽药水」。


1851年,广东人「胜仔」在上海虹口老大桥直街第三号门开设了一家夜宵店,所卖食点味道正宗,生意很好,于是店面逐渐扩大。据资料考证,这家店在1876年12月改名为「生昌架啡馆」,也就是「生昌咖啡馆」。这是上海第一家独立经营的咖啡馆,而且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开的咖啡馆。

1877年12月改名为「生昌番菜馆」,「番菜馆」也就是西餐厅的意思。1883年,「生昌号」迁至英租界福州路,改名我们现在熟知的「杏花楼」。



1935年,浙江人张宝存与妻子在百老汇路 (现在的大名路) 22号创办了德胜咖啡行。这是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大型咖啡烘焙和分销公司,主要从国外进口咖啡生豆进行烘焙,并以「C.P.C.」的注册商标将咖啡包装在铁罐中向西餐厅和咖啡馆出售。

1958年,「C.P.C」改为「上海牌」,首听铁罐咖啡即诞生于此时。下一年,德胜咖啡行更名上海咖啡厂,成为我国最早的专业咖啡生产企业。

曾经「上海牌」红色圆铁罐里,装着研磨好的焙炒咖啡,一听半磅三块五毛,那是老上海人再熟悉不过的味道。为了显示腔调,家里人还会把喝完的空铁罐,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



对了,上海人童年饮料三巨头:乐口福、麦乳精、菊花晶,也都是上海咖啡厂制造的。不仅好喝,还比现在普遍的饮料健康不少,尤其是菊花晶,名字虽然魔性,但能消暑降火、平肝明目。

咖啡的调味方式是会随着地域产生变化的,如意式浓缩、法式欧蕾、美式黑咖、港式鸳鸯、爱尔兰咖啡酒……在上海,咖啡也衍生出了独特的味道。

特别是在没有各种咖啡器具的年代,讲究的上海人都晓得用最原始的方法煮咖啡?用纱布包着咖啡粉,放在钢盅锅子里用开水煮。更地道些的,还会再用滤纸过滤一遍煮好的咖啡,喝起来口感更纯粹。

一些人爱往咖啡里加点炼乳,味道就有点越南咖啡的感觉,还有人会用麦乳精调一杯咖啡,再配两块咸苏打饼干。生于上海的张爱玲,最爱的则是牛奶咖啡:「别人看我翻海明威的小说,以为我和他一样喜欢美式,其实这是误解,我喜欢喝奶咖,最好放低脂奶,这样奶腥气少些。」



有人说「上海,也许是最懂咖啡的城市。」这不仅是因为上海在烘焙、冲煮和咖啡供应方面,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更是因为上海咖啡店的种类。

占上海咖啡馆主流的,不是星巴克、Costa这样的大型连锁店,而是店面在10家以下的独立咖啡馆。况且,在咖啡界,独立咖啡店的地位也远高于连锁咖啡馆。

在疫情冲击下,星巴克在中国曾暂时关闭了一半的门店,全球400多家店铺永久关停。但上海的咖啡小店,反而在这座城市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利用外卖、社交媒体等方式自救,顽强地存活下来。


精品咖啡馆的密集出现,也是近几年上海咖啡市场发生的最大变化。

这些咖啡馆以咖啡为核心,设计风格多样的菜单,重视咖啡风味的探讨与呈现,强调通过经验与技巧来把控品质。

如果你在一家咖啡馆的菜单上可以看到来自不同产地的咖啡豆,并且咖啡师还会跟你互动探讨不同咖啡豆的冲煮方式区别,甚至还会在制作咖啡前有专门的闻豆环节,这便是打开了精品咖啡店的大门。


对于喜欢咖啡的上海人来说,每天吃杯咖啡属于老正常的一桩事情,是一种在再日常不过的生活习惯。

一面是独立时尚的精品咖啡店,一面是散发着旧时代辉煌的老派咖啡馆,都能用一杯咖啡,体会时光的慢流淌。这种骨子里的咖啡情结,也在一代一代的传承。



版权声明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热门资讯网本站立场。
若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lankao5.com/news/5492.html